广州市菱朗电子科技

资讯

行业要闻

你们都在造电动车,有考虑过充电桩的感受吗?

发布时间:2016-09-27标签:广州菱朗、新能源、车充、充电桩

        大约3年前,人类历史上第二波电动车浪潮的迹象初步显现。如今,随着奥迪e-tron quattro、保时捷Misson-E、奔驰EQ系列被董事会批准,代表汽车工业最先进生产力的大厂们都跃跃欲试,要好好教特斯拉“做车”。

        更别提那帮受了刺激要造车的创业公司了。虽然等他们的电动车走向市场,至少还要3~5年;但在如此的电动车“大跃进”形势下,作者着实担心将来的充电问题。现在,特斯拉的超充站已经出现充电拥堵和情绪激化的问题了。



        笼统来说,解决充电基础设施,就是两条路:

        (1)兴建公共充电桩;

        (2)鼓励车主安装车位(库)充电桩

        这两条路,至少目前来看,前途都十分渺茫。

        当前,电动车数量少,且相当一部分都是公用车辆(如分时租赁),真正的私家电动车数量,相比汽油车可以忽略不计:

        特斯拉作为主流豪华电动车,在国内的保有量刚刚逼近3万台;腾势电动车的保有量,大约在5000台左右;除此之外,北汽、比亚迪、众泰等厂商的纯电动车,总体来说所占比例也很小。

        所以,充电难问题尚不突出。

        但截止2015年底,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,国内的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为33.2万辆。当然,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政府或企业采购。

        然而按照“大跃进”的节奏,有朝一日,电动车的保有量会突破100万、1000万。这一切不是想象,就是近5年之内会发生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 这将给充电网络带来严峻的挑战。

        挑战一,充电标准混乱,导致充电站用途单一。

        首先,特斯拉、腾势两大品牌的充电桩,就是相互不兼容,且不与第三方电动车品牌兼容。这样充电站的利用率就会降低。

        目前,特斯拉在国内的中规车,使用的是欧盟的Type 2充电标准。工信部颁发的所谓“国标”,虽然是借鉴于欧洲标准,但与特斯拉完全不通用。

        当然,目前国家电网、普天、星星等充电网络运营商的站点,都可以支持大多数自主品牌充电。

        问题在于,充电接口的适配问题有待解决。开一辆宝马i3去国家电网,如果没有携带双枪充电线,则无法使用其交流慢充;而像北汽的EV200,就可以直接使用国家电网的直流快充。

        挑战二,充电速度低下,限制车辆的使用效率。接口不统一不是最大的问题,充电速度太慢才是重点。

        充电站分为快充和慢充。慢充的功率一般在10kW以下,快充则为10kW~50kW,50kW以上可以叫做超级充电站。目前,绝大部分的充电桩,都是慢充。

        在充电车型电池为30kWh~60kWh时,充电时间要6~8个小时;快充可以节省很多时间,但等待时间依然长达1~3个小时。

        目前,只有特斯拉的超级充电桩,可以实现120kW,乃至135kW(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充电站),这使得85kWh的电池在1.5小时左右即可充满。而除特斯拉以外的其他品牌的电动车,虽然电池容量小很多,但充电速度相当龟速。

        挑战三,充电成本。

        当前,在国内运营充电网络的公司,除了国家电网还有很多。而每家公司的充电网络,几乎都有不同的定价策略。一般来说,把电费和服务费计算在内,每kWh电量的价格基本都在1元以上,有的超过了2元。

        在此基础上,部分充电点因为物业限制,还需要收取停车费。这对车主来说,是个不得不权衡的问题。对于一辆装配62kWh电池的腾势电动车来说,充满一次电的成本可能是60元,也可能是100元,甚至跟加满一箱油的成本别无二致。

        这会让车主都扎堆到花费最少的充电点,从而造成充电桩使用率与车辆分布的不均衡。

        所以,除了要规范充电技术外,充电收费也需要物价和工商部门一并协调。尤其是对于充电停车是否应当收费,以及如何收费,车主、运营商、物业三方都要相互磨合。

        目前,除国家电网运营的充电点外,中国普天、特来电、星星充电、能科股份、挚达、依威新能源等,都在铺设自家的充电网路。但是,这些只是“大跃进”的乐观表面。

        在充电标准不统一、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局面下,建设和运营一个充电站的成本其实是很高的。

       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新能源板块,各大一线城市、国家电网等主力充电网络,都肩负着铺设充电网络的KPI。

        然而,现实总是如此的骨干和残酷。国家电网在2015年曾立下豪言,要铺设2300多个充电站,如今实际完成的数量,也只有500个左右,并且亏损十分严重。

        电动车本身还未开始普及,更未摆脱依赖牌照政策和补贴促进销量的“婴儿期”,充电基础设施就已经进入了“大跃进”时代。数量不能说明问题,因为在这么多的充电运营商发力的今天,我们充电还是面临插头不适配、效率太慢,以及收费混乱的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 那么,就剩下鼓励车主在车位(库)安装充电桩的路子咯?

        对于有私人车位(库)的车主来说,这个问题不大,充其量是跟物业之间周旋一会;然而,在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,很多停车位(库)都是只租不售,根本没法单独安装充电桩,除非你住高档小区,有独立产权的车库。

        上海的300万辆汽车,有多少在晚上是停在专属的车位(库)中呢?当大众化的电动车开始普及,对车主来说,他们除了不需要去加油站花费300元加油,回到小区还是要继续上演车位争夺战。

        这种情况下,依靠私人充电桩来解决问题,显然不足以。当数以万计的电动车在城市中行驶,每隔2~3天就需要充电一次的时候,这对公共充电网络将造成多大的运营压力。

        有人说,可以强制推行快充、超充,缩短单车充电时间,并限制充电时间。

        这样做的成本更高!快充、超充使用的是直流充电技术,对于充电桩来说要有逆变器(AC-DC)、散热器等设备,而且由于功率很高,对于电网施加的负荷很大。一般的写字楼、居民楼、城市综合体,根本就不具备支持快速充电桩的电网基础,需要进行改进。

        早前,特斯拉在望京总部落成时,建了4个充电桩,后来被撤走2个,原因就是恒通商务园的电网带不动。

        在上海试驾腾势时,作者也被告知复旦软件园的腾势自建60kW快速充电桩,只能在晚上7点以后来充,目的是为了避开园区的用电高峰。

        如果不能用快充,你只能选择3.3kW的慢充,或者1.5kW的随车充(噩梦……)。

        所以,选择了电动车,省去了加油的费用,省去了保养的费用,却又要面对充电难的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 不敢想象,当几十万辆电动车横行在上海街头时,充电网络的密度究竟要多大,才能缓解充电压力,城市电网的负荷又会因此增加多少?

        根据国务院规划,充电桩的铺设将成为一项硬性指标。新建住宅住宅停车位预留或安装充电桩的比例是100%,大型建筑物、公共停车场不得低于10%。

        且不说这政策能否真正贯彻下去,有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:数量能解决一切问题吗?

        数量只是个基础。充电资源的合理配置,以及电动车社会新的思考模式,才是关键。

        对于电动车来说,我们还要像加油站那样去建充电站?错!

        要应对充电问题,单纯地“大跃进”、疯狂建桩,不仅会为以后优化网络埋下障碍,也不利于充电基础设施的合理增长和配置。

        在作者看来,城市管理者要从3个侧面来应对可能出现的“充电荒”:

        (1)在城市电网中单独建设子网络,来应对快充、超充的高负荷;


        (2)制定充电运营商的接入标准,如地理位置、电桩数量、安全设施等;


        (3)规范收费标准,缩小不同运营商之间的充电服务成本差距

         从更高的层面讲,充电网将成为城市硬件的一部分,如同自来水管道一样。这是电动车社会与加油站时代最大的不同。加油站是“脱机”的,其资源取自外地;而充电站则是“连接的”,电力来自本地。

         城市管理者有必要针对市民的充电需求,设置专门的电动车车道、专门的电动车停车层,甚至在城市周边建设电动车立体充电楼。

上一条:充电桩有了照样难充电? 市发改委这样回应

下一条:解决充电难问题 叮咚出行走“去充电桩化”道路